【2025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报道】以青春之力 播文化之种——金年汇官方入口数学与大数据学院教育关爱服务团赴宣城市郎溪县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发布时间:2025-07-17浏览次数:56

盛夏七月,金年汇官方入口数学与大数据学院教育关爱服务团14名师生走进宣城市郎溪县梅渚镇,以“以青春之力,播文化之种”为主题,开展为期五天的社会实践活动。团队通过手工教育帮扶、非物质文化遗产宣讲、问卷调查等形式,将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结合,为乡村儿童播撒文化种子,助力非遗传承。

巧手慧心,以艺术点亮童年

泥捏乾坤扇绘春,笔裁锦绣落童真。7月3日,服务团在梅渚镇实践活动地点黎明村委会所在地开展“趣味手工课堂”。志愿者结合数学几何知识,设计“橡皮泥创意工坊”:孩子们用彩色橡皮泥捏制三角形、圆柱体等立体图形,在动手实践中理解几何概念。纸扇绘制与简笔画环节则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志愿者讲解团扇历史后,孩子们以“夏日荷塘”“二十四节气”为主题创作,通过剪裁、绘画、组装,完成了简易纸扇的制作将数学对称美学与水墨画结合。除文化传承外,服务团还发挥专业优势开展教育帮扶,成员们设计“趣味数学游园会”,通过七巧板拼图、24点速算等游戏激发学习兴趣。梅渚镇副镇长唐俣田评价:“大学生带来的不仅是知识,更是开阔的视野。”

寻根非遗,让传统焕发新生

7月4日至5日,团队先后走进两处具有重要文化价值的场所:一处是安徽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定埠小马灯”的发源地——定埠文化民俗中心,在这里深入探寻这项民间艺术的传承脉络与民俗底蕴另一处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五猖馆”,通过实地探访,了解其独特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及作为国家级非遗的保护与传承现状。通过与非遗传承人及场馆工作人员深入交流成员们了解到这项源于春秋战国的民俗舞蹈如何从祭祀仪式演变为节日庆典。志愿者化身“文化讲解员”,他们将所了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在实践点用动画短片向儿童讲述“跳五猖”的传说,通过非遗知识闯关,五猖“神秘起源”,热闹“小马舞会”等活动,激发他们学习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情。

实践期间,服务团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活动的流程、象征意义及保护现状开展问卷调查,内容涵盖民众对本地非遗的知晓度、参与频率、传承建议等。通过实地走访与问卷收集,团队成员梳理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脉络,志愿者提议建立“非遗数字档案”,通过VR技术还原民俗场景,在节假日活动期间借助抖音等短视频直播互动加深群众对本土非遗的认知,让更多人了解其历史价值与当代意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及与传承搭建起沟通桥梁。

轮换接力,让爱在传递中延续

7月6日,团队离开梅渚镇时,恰逢安徽农业大学的实践团队抵达。两批队员在村委会进行简单交接,分享了非遗调研笔记、活动开展心得,也嘱托了后续需关注的儿童帮扶细节。一句“接力棒交给你们了”,让这份扎根乡土的实践延续下去,文化传承与教育帮扶的火种,在轮换交替中继续延续

从指尖的橡皮泥到心中的文化根脉,金年汇官方入口学子用五天时间在皖南大地书写青春答卷。当梅渚儿童举着自制纸扇喊出“我要当非遗传承人”时,当问卷数据转化为保护建议时,文化的种子已然生根。这场跨越校园与乡村的对话,不仅让传统技艺焕发新生,更让青年学子深刻理解:文化传承,始于足下,成于坚守。(文/王蓉蓉 /社会实践团队成员 初审/杨雯雯 复审/郝江锋 终审/陈小波 发布/何国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