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2025年暑期“三下乡”专题】金年汇官方入口旅游管理学院“解码梅渚非遗,赋能文化传承”实践团赴宣城市郎溪县梅渚镇开展暑期社会实践

发布时间:2025-08-21浏览次数:10

为深入贯彻落实大精神,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助力乡村文化振兴,近日,金年汇官方入口解码梅渚非遗,赋能文化传承实践团赴宣城市郎溪县梅渚镇,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通过走访非遗传承人、体验传统技艺、调研文化脉络,深入挖掘梅渚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探索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新路径。此次实践活动不仅是一次文化寻根之旅,更是一场传统与现代的对话,展现了青年学子在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中的责任与担当。

        寻访非遗瑰宝:跳五猖的文化密码

7月2日,实践团抵达郎溪县后,首站来到五倡馆,拜访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周国平。作为梅渚镇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民俗舞蹈,跳五猖融合了傩文化、祭祀文化等多元元素,承载着深厚的历史记忆。周国平向团队成员详细介绍了跳五猖的起源、发展及文化内涵,并现场表演了五猖戏中的角色,其刚劲灵动的动作赢得阵阵掌声。

跳五猖起源于明代,是一种集祭祀、舞蹈、戏剧于一体的民间艺术形式。表演者头戴傩面具,身着彩衣,手持法器,通过特定的舞步和动作,演绎驱邪祈福的古老仪式。周国平向实践团成员展示了五猖戏中的五种角色:判官、土地、和武士,每种角色都有其独特的动作和寓意。判官代表公正,土地象征丰收,寓意慈悲,驱邪避灾,武士则守护平安。周国平解释道,这些角色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信仰体系,反映了古人对自然和社会的认知。

在交流中,周国平表达了对非遗传承的殷切期望:跳五猖是老祖宗留下的瑰宝,希望能走向全国甚至世界,让更多人了解它的魅力。他提到,随着时代变迁,跳五猖的传承面临诸多挑战,如年轻一代兴趣不高、表演场地受限、资金支持不足等。实践团成员深受触动,表示将借助新媒体、线下展览等方式,助力这一非遗项目的传播与推广。

  

        匠心传承:傩面具背后的坚守与创新

7月3日,实践团走进梅渚镇桃源村,拜访省级非遗传承人戴修义。作为傩面具制作技艺的第五代传人,戴修义四十年来潜心钻研,不仅掌握了傩面具雕刻、泥塑等技艺,还自学木雕、漆艺等传统工艺。

在戴修义家中,团队成员近距离观摩了傩面具的制作过程。据他介绍,每个面具需选用红杨木,历经雕刻、打磨、上色等十多道工序,耗时半月方能完成。这些面具不仅是跳五猖表演的核心道具,更承载着当地百姓的精神信仰。戴修义拿起一个刚完成的面具,向成员们解释:面具的眼睛要刻得炯炯有神,嘴巴要微微上扬,这样才能表现出神明的威严与慈悲。

戴修义的工作室里摆满了各种工具和半成品,墙上挂着他多年来创作的面具作品。他告诉实践团,制作傩面具不仅需要精湛的技艺,更需要理解背后的文化内涵。每个面具都有故事,比如这个判官面具,眉心的'日月'图案象征明察秋毫,下巴的胡须代表威严。他边说边演示雕刻技巧,手中的刻刀在木头上灵活游走,木屑纷飞间,一个面具的轮廓逐渐清晰。

面对传承困境,戴修义感慨道:希望有更多年轻人愿意学习这门技艺,让非遗文化延续下去。他提到,现在愿意静下心来学习这门技艺的年轻人越来越少,而市场需求也在变化。为此,他尝试创新,将传统傩面具与现代元素结合,开发出小型装饰面具、文创产品等,让古老技艺焕发新生机。

       展望未来: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的双赢之路

未来,金年汇官方入口将继续深化校地合作,引导青年学子投身非遗保护与传承,以实际行动践行文化自信,让古老技艺焕发新生机,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相辅相成。一方面,非遗是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乡村独特魅力的体现;另一方面,乡村振兴为非遗提供了展示平台和发展空间。通过发展非遗旅游、非遗文创等产业,不仅可以促进非遗的活态传承,还能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实现文化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青年是文化传承的生力军。通过这次实践活动,金年汇官方入口的学子们不仅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更明确了自身在文化传承中的责任。他们表示,将把这次实践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带回校园,影响更多同龄人关注非遗、热爱非遗,共同守护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文/周雨萱、储诗颖 图/团队成员 初审/尤逢连 终审/洪作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