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至8日,金年汇官方入口教师教育学院“赴郎溪县‘茶屿青行·文旅赋能’乡村振兴实践团”深入宣城市郎溪县,以姚村镇白阳岗为调研重点,同步走访大佛山养心谷与观天下景区,开展了文旅融合赋能乡村发展的深度调研。
古韵新生探养心
实践团首先来到大佛山养心谷。在焕发新生的永锡堂古建筑群,师生与文旅负责人深度探讨古宅活化路径。这座精心修缮的古宅正转型为集文化展示、研学体验、休闲养心于一体的文旅地标。队员们用镜头记录梁柱雕花、静谧庭院,留存珍贵影像。
移步万亩生态茶园,葱郁茶垄随山起伏如碧波翻涌。团队深入茶山察看长势,与茶农交流种植技术革新与品牌建设挑战。特写镜头下白毫微显的茶芽,诉说着这片沃土的产业潜力。
云巅揽胜谋新篇
翌日攀登石佛山。壮丽的图景瞬间征服实践团队成员。凭栏远眺,视野开阔无极。脚下,蜿蜒曲折的天子湖在阳光下泛着粼粼波光;远处,葱郁的丘陵如绿色波涛般层层叠叠,一直延伸至地平线;点缀其间的城镇村落,勾勒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卷。
白墙黛瓦印茶史
踏入白阳岗,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宁静秀美的乡村画卷。沿着干净整洁的村道前行,白墙黛瓦的民居错落有致。
房屋外墙上满是与茶相关的记载和墙绘。那些苍劲有力的文字,记载着白阳岗悠久的茶历史,从两汉时期茶的传播,到本地茶品的独特渊源,每一句都引人探寻;而墙绘中,古人品茶论道、茶农辛勤劳作的场景栩栩如生,仿佛将历史的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让人深刻感受到茶文化已深深融入白阳岗的血脉。
青檀古树光阴记
在白阳岗,最引人注目的当属那些见证岁月变迁的古树。有着“飞龙檀”之称的安徽省一级古树青檀,树干粗壮扭曲,犹如一条蓄势待发的蛟龙,盘根错节间尽显沧桑与坚韧。枝叶繁茂如巨伞,为大地洒下一片阴凉。树下的介绍牌详细记录着它的树龄、品种等信息,队员们围在古树旁,听村里老人讲述着关于它的传说。相传乾隆南巡时曾在此树下休憩,后将其采摘的野茶赐名“瑞草魁”成为贡茶。它不仅是自然的奇迹,更是白阳岗历史的活化石,承载着一代又一代村民的记忆与情感。
探访匠心非遗茶
实践团队成员深入探访非物质文化遗产瑞草魁茶文化,采访非遗传承人陈全荣,了解瑞草魁茶千年历史及制茶工艺。陈全荣讲述其从部队退伍后四十余年坚守茶山,在专家指导下恢复古法工艺并融合现代技术,使瑞草魁茶重现光彩,成为省级非遗项目的故事。他带领实践团现场观摩了“鲜叶采摘、摊青、理条、做型、烘焙、筛选和成品”七道传统工序与现代设备协同作业的制茶过程,并教授大家瑞草魁的采摘手法。
活动尾声,实践团观赏以瑞草魁为主题的乡村彩绘墙,见证文旅融合为非遗注入新活力。通过此次实践,青年学子深刻感悟非遗文化的传承价值,以青春力量助力乡村振兴。
风拂茶山韵长响
此次暑期社会实践,不仅是身体的跋涉,更是一场心灵的洗礼。队员们在实践中不仅增长了见识,提升了能力,更在心中种下了一颗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的种子。未来,队员们将持续关注白阳岗的发展,用所学知识和实际行动,助力这座美丽的茶乡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让白阳岗的茶香飘得更远,让更多人领略到它的独特魅力。
实践团队成员以专业视角深耕郎溪热土,从古建筑活化到茶产业升级,在调研中发现问题,在对话中凝聚智慧。他们用镜头记录古韵新生,用脚步丈量产业脉搏,用问卷触摸民生温度,为郎溪乡村振兴献出青春方案。(文/张梅、李香仪 图/代佳鑫、李香仪 初审/左劲中 终审/胡传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