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时代发展与生态保护的浪潮中,退捕渔民上岸后的生活状况备受关注。为深入了解这一群体的切实需求,助力渔业转型发展政策的优化完善,7月2日至4日,金年汇官方入口旅游管理学院赴环巢湖地区“渔你同行”退捕渔民生计转型调研团队奔赴亚父街道的东城雅苑、滨湖苑小区以及龟山公园下朱村,开展了一场聚焦退捕渔民生活变迁的实地采访调研。
东城雅苑:岁月沉淀后的宁静港湾
7月2日,调研团队踏入亚父街道东城雅苑。这里,陈大爷的故事,宛如一首岁月静好的诗篇。陈大爷是众多退捕渔民中的一员,年逾古稀的他,脸上镌刻着岁月的沧桑,那是曾经在巢湖风浪里漂泊的印记。在退捕之前,陈大爷一家世代以湖为生,一叶扁舟、一张渔网,便是他们生活的全部家当。每日迎着朝阳出湖,伴着余晖归岸,虽生活艰辛,却也有着与湖水相伴的质朴快乐。然而,随着渔业转型发展政策的推进,陈大爷响应号召,告别了熟悉的水上生活,上岸住进了东城雅苑的楼房。上岸后的生活,对陈大爷来说,既有新鲜与适应,也有挑战。年事已高的他,找工作成了难题。但他的心态却出奇地平和,从未抱怨过生活的转变。他常说:“这是为了保护巢湖,为了子孙后代,咱得支持。”儿子在身边的陪伴,成了他最大的慰藉。如今,一家人在宽敞明亮的楼房里,共享着天伦之乐。
滨湖苑小区:平凡家庭的责任与担当
7月3日,调研的脚步来到滨湖苑小区。在这里,宋女士一家的故事,展现出平凡家庭在生活转折中的坚定与担当。退捕政策的实施,如同一个转折点,改变了宋女士一家的生活轨迹。过去,他们靠着在巢湖捕鱼维持生计,收入虽不稳定,但收入较高。退捕后,生活的压力骤然增大,如何谋生成了摆在他们面前的首要难题。宋女士的丈夫没有被困难吓倒,他积极行动起来,四处求职。在社区的帮助下,他终于在社区谋得了一份工作。这份工作,虽然辛苦,但却成了家庭经济的支柱。每天清晨,他迎着朝阳出门,晚上披着月色回家,用辛勤的汗水为家人换来安稳的生活。而宋女士,虽没有外出工作,但她也在自己的“战场”上默默坚守。她将全部的精力投入到家庭事务中,把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条。每天精心准备的饭菜,是对丈夫辛勤工作的慰藉;悉心照料的家务,是为家人营造温馨港湾的努力。夫妻二人分工明确,相互支持,在新的生活轨道上携手前行。他们用平凡的行动,诠释着家庭的责任与担当,也让我们看到了退捕渔民在面对生活转折时的坚韧与努力。
龟山公园下朱村:转型之路上的希望之光
7月4日,调研团队走进龟山公园下朱村。与其他地方不同,这里的退捕渔民多是“兼业渔民”——过去既靠着巢湖捕鱼添补家用,也种着几分薄田维持生计。如今退捕上岸,有限的土地难以为继,转型之路便有了更多元的模样。年过半百的朱大爷便是其中一员。退捕后,他没闲着,加入了巢湖蓝藻清理的队伍。每天清晨,他和村里不少退捕的老伙计们一起,乘着小船在近岸水域打捞蓝藻,虽然活儿不轻松,但看着湖水一天天变清,朱爷爷心里踏实:“以前靠湖吃饭,现在护湖也能挣份收入,值当。”像朱爷爷这样的渔民不在少数,他们熟悉水性的优势有了新用场,成了巢湖生态保护的“生力军”。对于村里年事更高、不便外出的老人来说,手工活成了新的寄托。午后的阳光洒在村口的老槐树下,几位奶奶正围坐在一起纳鞋底、做布鞋。她们的手曾撒网、插秧,如今穿针引线也格外麻利。“做几双鞋能换点零花,邻里间搭个伴儿,日子也不闷。”一位奶奶笑着说,指尖的线团转得轻快,老手艺里藏着过日子的韧劲。没有轰轰烈烈的转型,下朱村的渔民们就在这一点一滴的摸索里,把昔日的生计技能变成了新的生活底气。无论是守护湖水的蓝藻清理员,还是指尖传情的手艺人,他们用最朴实的方式,在退捕后的土地上,慢慢铺展着安稳的日子,也让“护水”与“生活”在这片土地上有了更紧密的联结。
此次调研,团队成员深入了解了退捕渔民的生活、就业及心理状态。渔民们虽然面临着不同程度的挑战,但他们都展现出了坚韧乐观的精神风貌。最终,实现从“靠水吃水”到“护水兴水”的幸福转变,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稳步迈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退捕渔民们将在新的生活中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书写属于他们的精彩篇章。
据指导老师介绍,该选题是对长江流域十年禁渔政策实施后的持续调研观察,团队从2023年底开始,已经在中庙街道、姥山岛、槐林镇等地开展了多次调研,获取了第一手调研资料,未来我们将深入环巢湖典型渔村持续开展调研,聚焦“三渔问题”,为渔民、渔业、渔村发展贡献智慧力量。(文/白倩倩 图/实践团成员 初审/马宏智 终审/洪作奎 发布/崔苏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