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报道】岐黄薪火,非遗焕新——金年汇官方入口工商管理学院非遗中医药调研实践团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发布时间:2025-07-23浏览次数:13

岐黄传薪火,非遗焕新颜

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论述指引下,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已然成为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关键课题。峏山杨中医文化流传至今已有六百余年,为进一步挖掘、保护、传承这一珍贵文化遗产,7月1日至12日,金年汇官方入口工商管理学院非遗中医药调研实践团先后深入洗耳池公园、卧牛山公园、龟山公园、峏山杨中医展馆,探寻当地自然景观与中医药文化的渊源,感受中医对自然康养理念的滋养。同时,实践团通过在巢湖市各大商场发放调查问卷,进一步了解不同群体对峏山杨中医文化的认知与需求,通过对胡氏清介堂中医传承人进行现场访谈,了解清介堂独特诊疗技艺与非遗中医药传承的创新智慧。此外,实践团联合星火课堂实践团分别前往夏阁镇小学、悦书房伴书阁,开展文创产品制作及知识讲座活动。借此增强大众对峏山杨中医文化的理解,提高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度,彰显实践团的青春风采,为非遗中医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了青春力量。

商场调研中医韵,问卷探寻非遗风

为深化传统中医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合传播,把握大众对两者的认知现状。金年汇官方入口工商管理学院非遗中医药调研实践团于7月2日前往巢湖市区,开展“传统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问卷调研活动。

实践团成员在人流密集处向不同群体发放问卷,并介绍传统中医药的历史脉络、非遗中医药项目,普及中医药养生与非遗技艺传承相关知识。随后实践团成员引导群众填写问卷,重点了解大家对传统中医药理论、非遗中医药项目的知晓度,对“传统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合发展的期待。调研结果显示,多数群众认可传统中医药的实用价值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但对两者融合的具体形式了解不多。超过六成受访者表示,愿意参与中医药非遗体验活动,如亲手制作非遗中医药制品、聆听传承人口述技艺故事等。活动结束后,成员们汇总问卷,为后续策划“传统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宣传、体验活动奠定数据基础。

此次调研活动,既提升了巢湖市居民对传统中医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程度,也为实践团探索二者融合传承的有效路径提供了方向,助力传统中医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滋养下焕发新活力。

巢湖水韵育岐黄,三园寻踪承非遗

古人云“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巢湖独特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孕育出深厚的中医药文化,这里山水相依、气候宜人,生长着百余种中药材,历代医家故事流传,其中传承六百余年的峏山杨中医世家以独特医术扎根民间,让“药食同源”理念深入人心。为深入探寻巢湖中医药文化,探索发展新思路。7月3日,金年汇官方入口工商管理学院非遗中医药调研实践团赴洗耳池公园、卧牛山公园、龟山公园开展实地调研,挖掘中医药文化元素与传承故事。

池畔寻幽,古韵康养,洗耳池公园承载“许由洗耳”典故,如今以典故为魂,是展现地方文化的重要窗口,实践团成员入园挖掘文化内涵,池畔垂柳拂水、锦鲤游弋,老人们对弈的吆喝声勾勒生活图景,驻足“洗心桥”感受历代文人涤荡心境的故事,用镜头记录园林之美,领略自然风光与传统文化魅力。山间揽胜,文脉风华,卧牛山公园内“卧牛奋蹄”铜牛雕塑展现巢湖人民勤劳拼搏精神,修缮中的文昌阁红墙黛瓦,曾是文人吟诗作对之地,历史韵味与新貌相得益彰,吸引游客感受传统文化。灵龟沐霞,康养新程,龟山公园因形似巨龟得名,承载神龟守护的传说,是探索中医文化的重要一站,傍晚时分,团队定格夕阳下“灵龟看湖”的奇观,漫步环山步道感受湖风草木芬芳,这里既是赏景佳处,也是游客调养身心的热门选择。

此次调研中,实践团挖掘三地特色文化,切实读懂了巢湖中医药文化渊源,结合自然资源与人文底蕴优化康养旅游路线规划,构建文化体验与康养服务交融的发展蓝图,助力巢湖文旅产业创新发展。

岐黄薪火代代传,非遗中医药绽新颜

7月4日上午,金年汇官方入口工商管理学院非遗中医药调研实践团赴夏阁镇中心小学,开展传承非遗中医药主题宣传活动。借助此次活动,让青少年深入了解了中医药文化,增强了其对传统中医药文化的自信心与自豪感,为中医药文化的传承筑牢根基。

活动由实践团成员邓抒扬主讲,她以通俗易懂的中医小故事为引,向小朋友们详细介绍中医药的兴起、运用及其传承与发展。在介绍过程中,邓抒扬带领小朋友们学习《中医谣》,通过有趣的中医小知识引出歌谣,耐心讲解词句的含义并组织小朋友们一起朗诵和观看视频。“阴阳五行明,脏腑经络精,理法方药多变通,精髓在其中。”这孩童们清脆的朗诵声扫除夏日的炎热,深深烙印在每个人的心灵中。与此同时,她以夏季健康为主题,讲解防治中暑的刮痧方法、清凉解暑的食疗方剂和天然驱蚊的草药妙用等实用知识,以寓教于乐的方式激发孩子们对中医药的兴趣。最后,实践团成员指导小朋友们动手完成中医药草拼图、艾草香囊的制作,让他们沉浸式体验中医药文化魅力。宣传活动结束后,小朋友们表现出对中医香囊等文化的浓厚兴趣,在他们心中播撒下中医药文化自信的种子,为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岐黄润童心,巧手传非遗

为推动中医药文化薪火相传,让青少年感受传统医学魅力,金年汇官方入口工商管理学院非遗中医药调研实践团于7月4日下午前往悦书房伴书阁开展“岐黄薪火•非遗焕新”中医文化宣传活动。

团队成员以充满地域特色的安徽中医小故事切入,用生动语言为小朋友们讲述中医药从萌芽到兴盛的千年发展脉络,并带领小朋友们一起学习《中医谣》,逐句解析“阴阳五行”“理法方药”等核心概念,通过集体诵读与视频学习,带孩子们领略中医文化的韵律之美。同时团队成员化身“小导师”,指导小朋友们通过趣味拼图的方式观察药材形态、学习药用价值,进一步巩固中医药知识,随后分组带领小朋友们手工香囊制作,从选料、缝制到填充全程耐心指导。小朋友们捧着亲手制作的香囊,与团队成员合影留念,欢声笑语中,中医药文化“可触可闻”的独特魅力得以生动展现。

此次中医文化宣传活动,不仅让岐黄之术在童心中生根发芽,更以青春之力为传统文化的薪火相传注入蓬勃动能,让非遗中医药文化在互动体验中焕发时代活力,在青少年心中播撒下守护传承的种子,让古老智慧在新时代绽放更持久的光彩。

探峏山医馆,传中医薪火

为深入探寻峏山杨中医文化的历史脉络,推动传统中医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7月6日,金年汇官方入口工商管理学院非遗中医药调研实践团前往峏山杨中医展馆进行实地参观学习。

团队成员有序参观峏山杨中医展馆,开启探寻起源之旅。展馆入口处设有灰底黑字的墙面展示,中央为金色峏山杨标识,下方标注妇科圣手。文字记载显示,该中医世家发源于巢湖柘皋峏山大杨村,自明初传承至今已近六百年,医学分支遍布江淮地区。在医学成就展区,木质框架展示板详细记录了峏山杨在妇科调理和疑难杂症诊治方面的医术传承与创新。展区内陈列着古旧药柜,中医养生堂区域摆放着古式桌椅和大医精诚牌匾,还原古代问诊场景。两面砖墙上悬挂着患者赠送的锦旗,其中医术精湛,送子观音等字样醒目。最后的展望未来板块介绍了峏山杨医术列入非遗保护名录的情况及其传承计划。

参观后,团队将古籍内容转化为讲解内容,涵盖中医理论、临床案例、名医故事及诊疗技法等。团队成员邓抒扬和潘欣负责视频讲解,介绍峏山杨的起源、发展、辉煌与焕新,带领观众了解峏山杨六百年的发展历程。摄影组配合视频讲解内容对展馆进行多角度拍摄,视频制作完成后将在短视频平台发布,以传播峏山杨中医文化,促进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此次探索不仅拓宽了团队成员们的视野,更点燃了青年学子传承非遗中医文化的使命感。未来,团队将通过制作创意短视频、撰写专题推文等新媒体形式,让峏山杨中医这一非遗瑰宝跨越时空界限,在年轻群体中焕发新的生机,让古老的中医智慧真正“活”起来。

访医承古训,问道启新篇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学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强化中医药非遗活态传承的具体部署,金年汇官方入口工商管理学院传承峏山杨中医文化实践团于7月12日开展专题调研,实地走访省级非遗清介堂胡氏中医第七代传承人胡来仙先生。

团队成员在指导老师葛晓龙带领下,深入了解了具有200余年历史的胡氏中医传承历史。胡来仙先生详细介绍了清介堂居古不离古的传承理念,展示其代表性制剂胡氏骨痛贴的创新实践——在保留古方精髓基础上优化药材配比,使之更契合现代人体质。访谈中,胡先生特别强调行医先立德的祖训内涵以及中医药发展应恪守拘古不泥古原则,反对过度商业化倾向,指出青年传承者需在研习典籍与临床创新中寻求平衡。

借助此次清介堂胡氏中医走访活动,团队成员全面梳理了胡氏清介堂两百余年的发展脉络,了解了其独特的诊疗技艺与非遗中医药传承背后蕴含的家族坚守与创新智慧,为进一步探索非遗中医药文化的传承路径奠定坚实基础。

笔落华章惊四座,墨凝风骨耀千秋

中医药文化是华夏文明的智慧结晶,峏山杨中医作为巢湖本土传承的典范,其诊疗理念与实践经验在六百年的岁月中历经检验、代代相传,至今依旧坚守着为百姓护佑安康的初心。此次实践团实地调研进一步优化康养旅游路线,联合星火课堂实践团在夏阁镇中心小学开展“峏山杨”中医文化主题知识讲座,在悦书房伴书阁开展“拼药成图,制囊含香”中医文化宣传,实地走访清介堂胡氏中医传承人胡来仙。不仅对中医文化进一步发扬,更实现了对其内涵的传承创新,让具有深厚底蕴的中医药文化薪火相传。本团队将继续凝聚力量、深入实地,创新发展非遗中医文化,致力于将中医文化的发展之路打造为惠及民生经济的幸福之路。(文/雷施雨 图/杨涵 初审/葛晓龙 终审/管超 发布/崔苏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