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金年汇官方入口数学与大数据学院“生态文旅”调研宣讲团赴马鞍山市薛家洼及周边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实地走访薛家洼生态园、滨江湿地文化公园等地,从生态修复、自然科普、历史文化等多维度,探索生态保护与文旅融合发展的创新模式。
生态修复书写绿色答卷
调研团首站抵达薛家洼生态园,实地调研长江岸线生态修复成效,听工作人员讲述长江岸线“蝶变”历程。昔日的薛家洼因非法码头、养殖场聚集导致环境恶化。如今的薛家洼坚持“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原则,通过清理固体废物、恢复湿地、种植本土植被等举措,实现了生态与景观的双重提升,已成为长江经济带生态修复的标杆。
人文底蕴赋能生态建设
调研团前往滨江生态公园,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市民对生态环境改善的反馈。许多受访者表示,滨江公园环境优美、设施完善,是当地居民休闲游玩的首选去处。随后,团队走进马鞍山市博物馆,从“江东沃土”的历史文物到“生态马鞍山”的现代规划,系统梳理了城市生态与文化的共生关系。
地质公园见证转型之路
马鞍山凹山地质文化公园的工业遗迹让调研团眼前一亮,保留完好的矿坑、轨道等设施,生动呈现了城市从“钢城”到“绿城”的转型历程。凹山地质文化公园将工业遗产保护与生态修复相结合的,通过景观化改造,既保留了历史记忆,又赋予其科普教育功能,为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参考样本。
此次调研,团队通过实地考察、人物专访、问卷调研等形式,形成丰富的影像与文字资料。后续,成员们将走进校园、社区、街道等地,通过宣讲、展览等方式传播马鞍山生态文旅经验,推动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为长江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注入青春动能。(文/汪璐瑶、殷慧敏 图/团队成员 初审/殷慧敏 复审/郝江锋 终审/陈小波 发布/崔苏如)